信仰生活三百问 |288.灵恩派是异端吗?
10 《信仰常识篇》



288.灵恩派是异端吗?
我在《天风》1998年10期上读到一篇文章,是一位国内教会的牧师的访问记,介绍了新加坡教会,其中介绍了当地灵恩派教会的活动方式生动活泼,教会兴旺的情景,特别是教会中的“细胞小组”,信徒之间关系融洽,人人为耶稣作见证。我看了觉得耳目一新。但是根据我的了解,灵恩派是被看成异端的。我们这里也有些教会被称为灵恩派。由于传统教会负责人要定他们是异端,他们很有意见。他们只承认灵恩,不同意加派。请您介绍一下灵恩派的由来,好吗?


我们定一个人的信仰是否异端,是按照这样几点:是否承认《圣经》是神的话,是否承认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即祂是神的儿子,是神在肉身的显现),是否承认十字架上救赎的功效(因信得救),是否承认耶稣死而复活等,这些是我们所信的核心,为《新约·圣经》所强调,也为使徒信经所概括。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不能按照一个人的教会组织、个人信仰经历、聚会形式、宗派体制等与自己不同来定他人为异端。
所谓“灵恩派”是一个非常笼统的称谓,范围太广泛。“灵恩”是指其强调圣灵的各种恩赐(英文灵恩为Charisma,即《圣经》中“恩赐”一词)。一般是指自从20世纪初由当初的“五旬节运动”发展而来的教会主张。1900年,在美国有一些原属圣洁会,追求个人成圣和教会复兴的信徒,在祷告中经历了类似使徒行传中使徒们那样的情形,如圣灵充满、说方言,病得医治,预言等,认为是五旬节的再现,因此被称为五旬节运动。但由于他们的一些做法与传统教会不同,传统教会人士在一开始并没有接纳他们,于是这些信徒只好另外租用场所聚会。1906年,在美国加州洛杉矶一条名叫“阿苏撒街”的聚会中,由黑人牧师西摩所带领的聚会影响深远,吸引了几乎从全美乃至世界其他一些地方的人前去参加,这被称为五旬节运动的正式发端。此后形成的一些教会组织和传教机构(如使徒信心会、神召会、全备福音会、四方教会等),把这一运动迅速带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这一运动自发起,呈现出强大的活力,对传统教会造成很大冲击,现在常被称为灵恩运动“第一波”。
查考五旬节运动有关的主张,一般认为他们在上述基本信仰上,没有什么问题。他们的问题是强调个人的经历,生活的圣洁,在一些形式上与传统大相径庭,也有一些极端的做法,遭到传统教会的抵制,认为是“狂热”不会持久,因此当时参加的信徒主要是社会中下层人士。但二次世界大战后,五旬节运动发展更加迅速,五旬节教会的复兴与传统教会人数的减少和冷淡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五旬节的一些主张甚至还波及天主教,一些天主教的人士也经历了五旬节相同的情形,同时从六十年代开始,美国一些全国性的基督教机构开始接纳五旬节教会(其实中国教会还要早些),允许加入。在世界范围,通过杜波莱西等人的努力,五旬节教会还加入世界基督教协会(WCC)。五旬节教会在世界各地的迅速发展被称为灵恩运动的“第二波”。
进入七、八十年代,一方面五旬节运动继续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超大型的教会(如韩国首尔的汝矣岛纯福音教会,人数多达75万)。另外五旬节教会的一些主张和做法也影响到传统的教会,特别在诗歌和敬拜的形式上,不少传统教会的牧师和信徒也经历圣灵的充满,但这时一般不再脱离原教会。此时,美国的温约翰创办了“葡萄园教会”,进一步强调神迹奇事和恩赐的作用,另一位叫彼得魏格纳的人在著名的富勒神学院开设了“神迹奇事和教会增长”的一系列课程,影响深远,开始注重“权能布道”。这一阶段称为灵恩运动“第三波”(第三波的说法也出自于他)。也有人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发展称为“第四波”。
灵恩运动自发起到现在的100年,如同波浪冲击了世界上的每一个教会。现在有不少文章介绍和评价灵恩运动。总的来说,在积极方面,他们对圣灵工作的强调,的确是教会历史一定程度上所忽略的;给教会在敬拜上带来新的活力,要求信徒人人被圣灵充满,有能力过得胜的生活并为主作见证,还强调一种新的会众团契关系,如提倡“细胞小组”和“门徒训练”,要求信徒能引人归主,还非常注重花代价的祷告。
但在消极方面,灵恩运动因为其波及面广,难免泥沙俱下,主要有:过分强调主观经历,容易导致一些极端的做法;太注重外面身体的动作和反应,容易忽略内心的宁静,以及外在的模仿;有的时候对是否圣灵的能力缺少分辨;还有,过于否定传统,因传统也有许多地方可以继承。但总的来说,许多人都承认,灵恩运动正如16世纪的改教运动、17世纪的清教徒运动、18世纪的卫斯理运动、19世纪的福音和奋兴运动等,是继16世纪以来,教会历史中复兴运动的持续,而且,这场复兴运动波及面更广、更持久。
从目前许多情况看,中国教会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灵恩运动的冲击。中国许多教会从一开始就已受到“第一波”的影响。那时,相关教会已经拥有很多信徒(如使徒信心会等),现在由于海外交流的增多,又受到“第三波”的影响。如果靠堵,是堵不住的。我觉得,我们首先应当更多加以了解,吸取其好的、符合《圣经》的地方,再加以引导,对某些信仰上不同于自己的地方要学会彼此尊重,千万不要偏激处理。我个人觉得,由于历史的因素,我们国内教会在不少地方,如在敬拜的形式上,在信徒的栽培及团契关系上,的确有流于传统和形式主义的倾向,显得死板和缺少生机,因此,经受一些灵恩运动的某些冲击,对我们或许是有好处的。

往期回顾
《一、基本信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