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三十)
第195首 三叠离歌*
经文:弟兄们,我们暂时与你们离别,是面目离别,心里却不离别...... (帖前 2:17)
《三叠离歌》的原词和曲都是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及画家王维的手笔,原曲名叫《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后人演唱此曲时,又加些词句。是我国传统送别朋友所唱的一曲离别曲,原诗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演唱时每次先唱王维原诗,接着添上 。
一、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二、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商参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三、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驷,载驰驷,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因“渭城朝雨浥轻尘”等四句七绝,在演唱中出现三次,所以后人又把此曲叫做《阳关三叠》。
王维字摩洁,原为山西祁县人。父迁蒲州即成河东人,生卒年代为701-761,或698-759。唐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职,安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居兰田,辋川,亦官亦隐,过一种优游的生活。王维的作品主要为山水画及诗,描绘田园山水,宣扬隐士及佛教禅理。艺术上极见功力,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还兼通音乐,著有《王右丞集》。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933年,杨荫浏 (事略参阅第13首) 已来北京,先后担任圣公会圣诗编辑委员会委员及六公会编辑《普天颂赞》的联合圣歌委员会委员,当时他亦在燕京大学音乐系进修研究。他早知此《阳关三叠》是唐代王维手笔,乃根据原韵,重新添了三叠 (三节)的“三叠离歌”,将原诗中的悲痛失望的色彩,改写成基督徒所特具的乐观、希望的“人生难免暂离分,有主永偕乐乃真”;以“愿慈悲神引领”,“共仰慈悲神,共一心,天涯团契心心印”,在主内互勉互助的离别歌。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原诗中“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和杨荫浏诗中“有主永偕乐乃真”,可以清楚地看出:信神与不信神在人生道路上的迥然不同,因而 :这首诗又成了一首为信仰作见证的离别曲。
1934年杨荫浏又配以和声,并命名该调为《阳关三叠》。
第208首 求主助我祷告歌**
经文:耶稣在一个地方祷告。祷告完了,有个门徒对他说:“求主教导我们祷告……”
这首诗与第45首《基督永长久歌》同样是沈以藩主教夫妇合作的作品。
沈以藩(简历参阅第45首)谈到他所以写这首诗,是“有感于一般人的祈祷生活中,往往存在只求神满足个人愿望的自私倾向,希图在这首诗中表达祷告的真谛”。在这首诗内,作者先说明祈祷时要放下个人的纷纭思念,恭敬等候主前;第二节要求扩大心怀,为万人祈求感谢;第三、四节强调个人的意志要与上帝的意旨合一。只有效主脚踪,得胜私欲,才能谦卑顺服圣灵的引导;最后一节把灵修生活与现实生活统一起来,落实于获得上面的能力,“奔走天路不知疲乏,处处见证新”。
这是一首灵修默想的诗。洪侣明(简历参阅第45首)理解它是诚恳、朴素、宁静的,应该体现出在恳切祷告寻求主旨意的过程中,逐渐从朦胧到明朗的探索过程。她便按照这样的要求去谱曲。
她发现赞美诗曲调用2起头的不多,想努力尝试,便选用2 3 2 | 1-2 |3--为首句,并把3停留在一个变调的和声上,体现出祷告前心里模糊不清的光景。后来乐曲逐步展升,情绪有所明朗,但第四乐句最后一个音3,仍与首句中的3相呼应。随后将三、四乐句重复一遍,情绪更加恳切坚定,最后全曲结束在明朗稳定的1音主和弦上,体现出祈祷的圆满结果。
往期赞美诗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