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 欢迎光临杭州基督教会崇一堂
崇一堂愿景
  • 一个异象
  • 两个体系
  • 三个注重
  • 四个导向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二十八)

01

第178首 神工妙笔歌**   

 

经文:用绳量给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我的产业实在美好。 (诗 16:6)

 

 《神工妙笔歌》的歌词是金陵协和神学院副院长陈泽民牧师所作,曲调由他根据《平沙落雁》改编。

 

陈泽民是神学教授,也是我国教会难得的音乐家、作曲家。他生于1917年,1941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44年获南京金陵神学士学位,曾任浙江绍兴福康医院宗教服务部主任。他在该时期写下的灵修书籍《云柱与火柱》已于1991年重版。1950年起,他从事神学教育迄今,真可谓是四十年如一日,桃李遍全国。他对于推进教会圣乐工作一向不遗余力,是《新编》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金陵协和神学院出版的《圣歌选集》编辑组主要负责人。 

 

陈泽民年轻时学过古琴,当时觉得有几首琴曲很适合改编为赞美诗。1956年他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将《平沙落雁》古琴曲配上自编的赞美诗歌词《欢迎复活晨》,发表在《天风》上。1981年,中国基督教圣诗委员会组成后,他将《天风》1956年曾登出过的两首由他根据古琴调改编的赞美诗寄来。除了这一首外,另一首是《普安调 (诗篇103篇1至13节)》,见《新编》第381首。

 

      《平沙落雁》本是古琴独奏曲,相传为15世纪明朝朱权所作,是古琴曲中最被人喜爱的一首,几乎每一位古琴家都爱演奏。它有许多不同传谱,但基本曲调相似,本来是描写平沙无际,落雁低回的情景,曲调优美,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珍贵遗产。原曲较长,改编的是其中的主题和发展的乐句 。陈泽民重读了《欢迎复活晨》的歌词,感到配在此曲上不够满意。在同工们的鼓励下,他重写了歌词,即现在的《神工妙笔歌》。

       新的歌词以“平沙一片无穷极,万籁悄然静寂,落日红霞映海空,列雁翩翩归憩”起始,完全重现了《平沙落雁》曲的意境。它也是对祖国山河美丽的描写,富于爱国感情。作为赞美诗,作者把大好河山归结于神的奇妙创造,这就是“神工妙笔”的主题思想。但他并没有停留于感谢神的创造之恩,而是指出,世界需要历代的人付出血汗代价去辛劳工作,才能“装点更加瑰丽”。为此,他鼓励信徒“共参神妙造化业”,为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而作努力,这也是“与主同工”。第三节更进一层,说明信徒不光建设这个有形的世界,还有对新天新地的盼望。它表现在信徒在世既要高擎十架,传扬基督的真道,还要与人民同心实现和平、仁爱、公义,才能使神的国降临,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首诗从写景开始,落实于信徒的责任与更美好的盼望,诚为抒发爱国爱教感情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改编曲调方面,陈泽民不仅照顾到赞美诗的格律需要,在四声部合唱的写作中,还考虑使用中国民族风格的和声,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全曲最后一个主音上的小和弦,高音 1升高半音,转成大和弦,即所谓“辟卡迪三度”①,是巴赫常用的结尾和弦,给人一种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感觉。  


①辟卡迪三度 (1ierce de Picardie):用在小调式乐曲结束和弦中的大三度 ,代替应该出现的小三度。

 

 

 

 

02

 

第183首  四时近主歌*       

 

经文:“你们要过去得为业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是耶和华你神所眷顾的。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你神的眼目时常看顾那地。” (申 11:11-12)

 

这首诗的作者杨振章牧师(1895-1967),湖南宁远人。幼年时家贫,有时三餐不继。吃点豆腐渣就算一餐。少年时常去宁远圣公会教堂听道,信主后在教会当义工、传道员。他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却勤奋学习,在圣道和文学两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从这首诗的内容和词句就可以看得出来。  

 

1929年中华圣公会首先发起编写一本全国圣公会通用的赞美诗①,广泛征求创作圣诗。当时未受正式神学和学校教育的杨振章只是一位34岁的传道员,便本着自身的经历写了这首诗投稿应征。在收到的诗歌二千余首中,杨振章这首诗因诗文并茂,含义深刻,切中时弊,就被选上。最初是编入圣公会所出版的《颂主诗集》(征求意见本),以后又被认为是佳作,收入《普天颂赞》 (旧版)第403首,由杨嘉仁先生为其配上千首创作曲调,调名为《四时》。 

 

这首诗和曲都以《四时》为名,顾名思义即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信徒都应有所觉醒和警惕。杨振章先描述四季的特征,后说及信徒的本分,奉劝青年人应在一年之计开始时“寻求宜早。心当清洁意当诚”;夏天清和好比入到中年:“壮岁韶华,白驹易逝,幸勿蹉跎误主工”;秋高气爽“果谷丰盈贡献勤”的时候,联想到“吾人献心。可作活祭,胜过珠玉与黄金”;到了冬季,天气严寒雪花飘扬之时,想到信徒应如何保持“一身清洁归天城”。

 

作者不但以诗自勉,且以身作则,竭力奉行。他工作一段时期后,进修学业,于1935年在南京圣公会中央神学院毕业,被派到湖南零陵当牧师;抗战时期零陵沦陷后,被派到故乡任牧师。全国解放后,他积极参加三自爱国运动,为了自养,他以弹棉花自给,亦怡然自得。他曾被选为湖南省基督教代表,参加全国基督教会议。他一生勤恳工作,从不言功,从不叫苦。有时还济困扶危,勇于承挑重担,堪称为好牧师。

 

这首诗由杨嘉仁教授配以具有中国音乐特点的曲调《四时》。杨嘉仁 (1912-1966)广东中山县人,作曲时是位22岁的青年。他是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惟一男性毕业生,以后留学美国,回国后历任各大学和上海音专教授。1956年起任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是我国有名的指挥家。他曾为《普天颂赞》作了两首曲调,除这首《四时》外,还有一首《上寿》( 《普天颂赞》(旧版)第431首)。“文革”期间,杨嘉仁不幸受迫害致死。  

 

①解放前我国圣公会因各教区差会背景不同 ,各有各的赞美诗和公祷文。

 

 

 

 

 

往期赞美诗内容回顾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二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二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二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二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二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二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二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