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生活三百问 | 041.我们能听到神的声音吗?
02 《生命成长篇》
41.我们能听到神的声音吗?
我们在《圣经》中看到神与人的关系是那么的近,常常与人来往,向人发出启示,那些被神使用的人,也常会在异梦或异象中见神的面,更可经常听到神的声音。我真羡慕这种生活,我要问,现在神是否还跟人说话?另外,我在听道中,已不止一次听到老牧师说,神对他怎么说等等,请问这种听见,与《圣经》中的记载,是否一样?
我们所信的神是永远活着的神,主耶稣完成救恩后升天,在天上得着永远的荣耀,祂在那里不是远离了我们,不是不再有兴趣管我们。祂仍然以祂无法测度的大爱,关爱着祂所爱的人。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 13:8)我们若说,今天神不再向世人说话了,这也不符合逻辑。主耶稣仍然渴望与人沟通,进入人的心中。因此,祂在上十字架的前一晚,对门徒再三应许圣灵保惠师要来,永远与门徒同在:“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约 14:18)虽然今天主耶稣不以在地上的样式,与人同在,但告诉我们将以圣灵的形式到来。也就是说,祂仍然真实地、活生生地与我们同在。《约翰福音》以后的《使徒行传》,就见证并记载了门徒在被圣灵充满后圣灵同在的情景。
但我们要先明白,今天神向我们说话,必定不是去建立新的教义,或增加《圣经》的启示。而是在生活中感受神真实的同在。是否能听到神向自己说话,衡量我们和神关系。
那么怎么知道是神在向我们说话?神向人说话,第一种是超自然的情景,清晰地对你发出指示或安慰,似乎是肉耳可听见的,我不否认这一情景,但这不是我们所能强求的,因为主动权在于神。第二是神通过《圣经》向人说话,而不是靠肉耳。声音与话语不同,声音是直接对你说的,而话语是可以通过别人传达的。《圣经》是神的话,经文原来是对任何人说的,但突然一句神的话进入了你的心,清楚知道从神而来,成为神直接的声音,尤其是你正在为某事等候神的带领之际。根据《圣经》原文,这种情景的“话”,有一专门的词——“瑞玛”(Rhema),这正是主耶稣提到的:圣灵的到来,“祂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参约 14:26)第三是圣灵的内在的感动和教训,《约翰一书》把这称为“恩膏”的教训,(参约壹 2:27)我们常说“愿圣灵的感动常与我们同在”,这种感动其实就是神在内心深处向我们说话,给我们鼓励、安慰、平安喜乐等,也给我们警告、责备。因此要有一双属灵的耳朵。
有时候,神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发出声音,《诗篇》中美妙的诗句也描写了神向人说话时的情景:“你的瀑布发声,深渊就与深渊响应,你的波浪洪涛漫过我身。”(诗 42:7)这里把神的话语生动地描述为“瀑布发声”,在人的心灵中(深渊)造成的激荡,以及那种被神的爱和大能所陶醉的情形。
我们必须有成长的生命,试想,一个三个月大的婴孩,妈妈告诉他当今世界的形势,他能听懂吗?此外,还必须爱慕神的话,是一个与神同行的人。其实祷告就是一个听见神说话的时候。我们常说,祷告是与神交谈,因此是双向的。但太多的时候,我们的祷告是例行公事,形式的成分较多,说一通别人那里学来的滚瓜烂熟的辞汇,或为各样的事向神祈求,好似给神一张购物清单,请祂办事,哪里有安静倾听的耐心。祷告变成人单方面的独白,并不期待神向自己说话。这是许多信徒祷告生活的写照,事实上也是属灵生命无法成长的根本原因。
要听到神向你说话,取决于与神有个人的亲密关系,必须是顺服神的人。《圣经》说:“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主耶和华开通我的耳朵,我并没有违背,也没有退后。”(参赛 50:4-5)训练自己属灵的耳朵很重要。我们要神向自己说话,不是为新奇,而是为遵行祂的旨意,如果神对你说了一次,你不去顺服,别指望求神再对你说新的事。
再一个重要的提醒是:正如今天的空气中充满了各种电磁波(广播、电视、卫星、手机等),灵界也有各种声音,我们必须分别什么是从神来,什么是从自己的潜意识来,什么是从魔鬼邪灵来,以及什么是他人的声音。今天神给人的感动和启示,不会与《圣经》相矛盾、相抵触。
一个在祷告中不断亲近神,与神有深度交往的人,他已经熟悉圣灵的声音,就像孩子对自己母亲的声音有着高度的敏锐,如打电话,母亲用不着介绍自己。主耶稣说: “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约 10:27)但祂又要我们对声音进行分辨,看是否是祂的声音,或者是出于强盗或生人。(参约 10:1-6)凡出于主的声音,必定是带来生命、安慰和力量,清楚指明人当走的路,使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如《诗篇》上描写的,像断了奶的婴孩安卧在母亲的怀中,(参诗 131:2)内心被喜乐平安充盈。而来自鬼魔的声音则正相反,它使人恼怒、烦躁不安,骄傲和自以为是,结果是远离神。
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人平时无心倾听神的声音,只在自己急需时,要求神马上立竿见影向我们说话,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思想,神不会被人利用!神的要求是,人若切切寻求,就必寻见。
往期回顾
《一、基本信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