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二十九)
第192首 靠恩得救歌
SAVED BY GRACE
经文: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 …… (罗 8:24)
有一回,盲诗人克罗斯比 (事略参阅第 11首)和毕格罗同往参加一次聚会,会后应毕氏之请,写了这首《靠恩得救歌》。当时毕氏非常满意,把它珍存在保险箱内,但不久就忘记了。盲诗人自己却牢记不忘。1894年桑基 (事略参阅第54首)请她在一次大聚会上讲几句话,她即席上台简短地说了几句,接着又背诵了这首诗的全文,会众受到很大的感动。那时,刚好有位英国记者在场,便将这首诗寄回国,在报上公开发表之后,桑基乃将该诗剪下,斯特宾斯 (事略参阅第21首)为其配曲,诗词与旋律相得益彰。《新编》所采用的是《诗歌》的译词,更加接近原诗的用意,以“早日准备,把灯剔亮,警醒等待”,与主面对面,一扫过去译词中的“尘世罗网,生前苦味,摆脱红尘,痛苦备尝”等消极悲观情调。诗中首句内的“银链将要折断”出自传道书第 12章6至7节,是指肉身生命的终止。
第193首 追思歌**
经文: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林前 15:19)
这首诗的歌词是温州周志侃同道为纪念其父母,于1977年所写。
周志侃1931年生于浙江瑞安的农村——仙岩。这是一个山明水秀、景色宜人的地方,被称为“天下第卅六福地”。可是在当时的社会内,民不聊生,何福之有?周志侃的父亲迫于生计,于1938年挥泪抛妻别子,远涉重洋,旅法经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通讯断绝,父亲音讯杳无,当时周志侃尚在小学读书,因经济困难,只得忍痛辍学,到邮电所里去当练习生。以后他随姐姐信主,1948年献身传道,曾先后就读于宁波华东圣经学院,温州浙东神学院等。
1956年,他在辽宁朝阳教会实习传道时,得到母亲被接归天的消息。回想母亲在坎坷岁月中养育之恩,临终也未得见面,心中无限悲痛。他虽受学校教育不多,但一直努力自学,且喜爱中国文学,便写了一首追思歌,用《再相会歌》的调填词,以寄托哀思。后来日久,词再也记不起来了。
母亲离世的噩耗直到次年才传到海外,他的父亲得悉后非常悲痛,毅然束装归国,独对孤灯生活了二十年。这位老先生在最后患病期间,接受了救恩,并在离世前把圣经读了一遍,至 1976年终其天年。为了表示对离世的父母的思念。周志侃重写了一首追思的诗,原名《天家永远相亲》,用《更加与主接近》的调来唱。1981年他把这首诗稿寄给《新编》编辑部,作为投稿。
诗的首句引苏轼中秋词中的佳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者把它改为“月有圆缺明暗,常显主恩;人有生离死别,情同古今”。一方面表达基督徒也是人,有生离死别之忧;另一方面,说明基督徒不能陷入古人无限感伤之中。要透过严酷的现实,看到将来活泼的盼望与极大的荣耀。作者对此特别解释道:“到第四节笔锋一转:‘号声报主再临,喜乐满心 ……欢愉何能言传,天家相亲。’”安慰天下所有为人子者的心。
赞美诗编辑部的史奇珪牧师 (简历参阅第9首)很有心为这首有中国语文特点的诗配一曲。在读到这首诗后不久,有信徒告诉他沐恩堂有一位姓范的老姊妹患病,估计不久于人世,希望牧师去探望。史奇珪一踏进病人的家,陪伴的人就告诉他,范老姊妹一直在叨念:“今天史牧师要来看我。”这位老姊妹见了牧师,精神大爽,她说她就要离世到耶稣那里去,心中很平安,没有放不下的事,使史牧师也很感动。从病人家出来,史奇珪骑在自行车上,自然地唱出了周志侃写的歌词,回到堂里赶快记下,谱成此曲。
次日,史奇珪再去看望范老姊妹,得知她在牧师走后不久便失去知觉,安然去世。这首赞美诗便与这位老姊妹的归天连在一起了。史奇珪对此事感到希奇,在写此曲的琴谱时,低音区的婉蜒进行,隐含着对归天家者的连绵不断之情。
往期赞美诗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