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欢迎光临杭州基督教会崇一堂
崇一堂愿景
  • 一个异象
  • 两个体系
  • 三个注重
  • 四个导向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二十二)

01

第17首 创造奇功歌
The spacious firmament on high  

 

经文: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诗 19:1-2)

 

《创造奇功歌》是英国著名散文作家艾迪生(J.Addison,1672-1719)根据诗篇第19篇1至3节的经文写成的。他的父亲是英国圣公会主教座堂的主任牧师。艾迪生自牛津大学毕业后,一生从事文学和民权党运动,他在英语散文中,是最有影响的大师之一,为英国莫德林(Maydalen)学院院士。他是“辉格党” (Whigparty,英自由党前身)党员,反对王权和国教的专制独裁,主张议会有最高权力。1704年他写了《远征》一书,以后历任政府重要职位,一度曾任英国南部事务副国务大臣。1709-1711年他同英国散文家及作家斯蒂尔(R.Steele)合办《闲话报》(杂志)、《旁观者》(当时为日报,以后改为周报),举凡风俗、习尚、文学、小说、道德等都是他的题材。“他发展了英语的新闻事业,使它给人以亲切之感”①。一位英国文学批评家曾说过:“谁要想学习到英语,通俗而不粗糙,精致而不造作,谁就得好好学习艾迪生。”

 

艾迪生的这首《创造奇功歌》首先载在 1712年8月23 日的《旁观者》。原来附在《信仰与敬虔》一文的最后。在结束该文时,他写道:

 

“天地的形成是神存在最有力的论证,这些论证有常识的人都不能不注意到。但由于人事的错综复杂与匆匆忙忙,竟使有意识的人不能顾到。”然后引用了诗篇第19篇1至4节这段经文。接着艾迪生写道:“诗篇的作者具有明确的目的,为写雄壮、灿烂、辉煌的诗提供了美好的题材。”

 

艾氏的诗文得到英国文学家、宗教界的赞扬。著名文学家萨克莱说:“这首诗好像夜间的明星,在静静地发出亮光;人们仰观天际,心中得到安宁,脸上放射出感谢和祷告的闪光。”卫斯理称《旁观者》是神手中的重要工具,引导人们回到宗教。因艾氏在英国文学上的成就,死后葬于英国最大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中。

 

曲调是根据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F.J.Haydn,1732-1809)所谱的神曲《创造曲》(又称《创世记》)中第14曲“诸天述说”的主题改编而成,无论是从体裁、曲调、节奏来说都很适合艾迪生的诗。

 

海顿的父亲是制车轮的工匠,家贫,信教笃诚,凭用心听而学会了竖琴。海顿兄弟共十二人,他排行第二,8岁时因嗓音甜美即参加维也纳圣司提反教堂的唱诗班,并努力自学音乐。父亲寄给他的零用钱,他都购买了音乐理论的书籍如《对位法》等等。17岁时嗓音变声,被迫离开了唱诗班而失业,流落维也纳街头,靠擦皮鞋、送信等糊口。此时他已经创作了一首《弥撒曲》;有时他也在街头演唱,靠人施舍度日。1759年后他有了正式工作,也写了不少作品,生活逐渐稳定,但仍很贫穷。

 

海顿在音乐上的贡献很大,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人们叫他“海顿爸爸 ”。他一生写了一百零四部交响乐;八十四首弦乐四重奏(最后一首未完成),五十一首钢琴、提琴、大提琴协奏;十八部歌剧,五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四十七首歌曲等。他对宗教音乐方面的贡献也很大,他写了八部神曲,其中最有名就是《创造曲》,《四季》《十字架上七言》和《十诫》。他还创作了十二首 《弥撒曲》,两首《感恩赞歌》,三首《尊主颂》,一首《圣母哀悼曲》。

 

海顿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65岁时,听到了德国另一位伟大宗教音乐家韩德尔所写的《弥赛亚》演唱时,(当时韩德尔已去世)大声喊道:“韩德尔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因而他也决志创作一部神曲,就开始写作《创造曲》。全部《创造曲》的词都是根据《创世记》中所记载神创造天地万物的经过,并参照了米尔顿 (事略参阅第24首)的《失乐园》。在《创造曲》原稿上,海顿写着“奉神的名”,末后一页上,他又写道:“愿荣耀归于上主!”他曾说:“我写《创造曲》时,感到以前从来也没有如此地虔诚敬拜神;我每天都跪下祈祷,求上帝给我力量写好这部神曲。”正因如此,使《创造曲》成为海顿精心之作,至今被世界各国举行音乐会时选用。

 

海顿所创作的宗教音乐都充满了喜乐。有人问他为何,他说:“我不能不这样,我是按照我所感到的思想而写的,当我想到我的上帝时,心中充满了喜乐,以致音符从我笔尖跳跃出来。既然上帝给我一颗快乐的心,我就用愉快的精神去侍奉上帝,所以我的音乐都是快乐的。”

 

海顿还是一位爱国的音乐家。1794年他到了英国,在英国受到了莫大的尊敬,生活优越。但他给家中写信时说:“我是何等渴望回到家中,回到你们身边弹琴!我非常想念祖国,想尝一尝德国的汤,哪怕是一滴也好。 ”

 

1808年,海顿最后一次听了他的《创造曲》演唱。1809年发生普法战争,据传当法军攻打维也纳时,炮弹落在海顿的家中,5月31 日海顿去世。


《新编》中第310首的曲调也是海顿的作品,经戴克斯(事略参阅第1首)改编。
①蔡文显译《英国文学简史》第358页。

 

 

02

 

第22首 千古保障歌
O God,our help in ages past  
 

 

经文: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诸山未曾生出,地与世界你未曾造成,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诗 90:1-2)  

 

《千古保障歌》是英国圣诗花圃中最辉煌灿烂的一首,它出自英国圣诗之父瓦茨牧师 (事略参阅第12首)。他被称为“英国圣诗之父”并不是说他是第一个用英文写圣诗,而是因为他所写的圣诗为数甚多,影响深远;是他奠定了圣诗在新教礼拜中的地位。从他以后,圣诗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园地,使英文圣诗茁壮成长,遍地开花。


这首诗的写成有三方面的背景:

 

一、它是诗篇第90篇的韵文新译。那一篇诗篇概括了以色列人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笃信上帝是永不动摇的倚靠。第一节(参诗 90:1)叙述上帝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原意寓有上帝是人千秋万古的帮助;第二节说明在神荫庇之下圣徒“平安无虑”;(参诗90:17)第三节是诗篇第90篇第2节的意译,上帝是无始无终,永在的神;第四节乃诗篇第90篇第4节的扩充,“亿千万年,恍若人间隔宿”;第五节乃诗篇第90篇第5节的述意,“时间正似大江流水,浪淘万象众生”;第六节看来是第一节的重复,却有总结概括的作用,也是诗篇第90篇第14节,“好叫我们一生一世欢呼喜乐”的经验与根据。

 

二、写诗时正是英国新教徒似乎面临绝境之时。1714年,英国安娜女王要于8月1日宣布宗教统一律,废止宗教改革的成果。而在英伦恢复天主教(旧教)。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安娜女王却于那一天寿终正寝,全国新教徒欢呼雀跃,欣喜若狂。新王乔治一世继位,防止了对新教徒的迫害,使旧教复辟运动幻灭。

 

三 、这首诗显出了瓦茨的天才:在教会内忧外患之际,他写了这首不朽之作。他从古老悠久的诗篇中,结合着当时英伦教会的现状,使古人的想象,证实了今人的渴望;他使信仰变成为坚不可摧的力量—人生一切遭遇“唯赖神臂威权保护,永远平安无虑”。

 

这首诗在英国素有“第二国歌”之称。国家举行大典时经常唱颂,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际也要唱颂;从个人信仰生活来说,这一首诗也是信徒随时的帮助。无论处何危险,不管前途如何渺茫;也无论生活如何美满,前景令人欢欣鼓舞,唱这首诗时都可以得到意外的平安。它可以在巍峨雄伟、庄严肃穆的大教堂里万人齐唱;也可以在信徒个人宁静的“内室”作为灵修、默祷的心声。

 

曲调名叫《圣安妮 (ST.ANNE)》,来源不详,但是经克罗夫特(事略参阅第20首)编辑并配以和声。《圣安妮》之定名的来源是由于克罗夫特曾在圣安妮教堂中作过11年之久的管风琴师。这首乐曲很有名,因而韩德尔曾用此调写成了《查思多斯赞美诗》的开始段落;巴赫也曾用此曲为主题写过一首著名的赋格曲“降E调圣安妮赋格曲”。

 

原诗第一句开始为“我们上帝是我们的千古保障” (Our God,Our help in ages past),后经约翰·卫斯理于 1738年改为“上帝是人千古保障 ” (O God,our help……)。 

 


 

往期赞美诗内容回顾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一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二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