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二十)
第78首 马槽歌
Away in a manger
经文:“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 。”(路 2:12)
多年来有种传说:《马槽歌》的词、曲都是宗教改革家马·路德(事略参阅第327首)的作品。但据学者最近研究的结果,认为它与马丁·路德毫无关系,而是1883年一位美国信义会信徒为纪念路德诞生400周年所作的一首诗(作者姓名失传);并且认为一、二两节与第三节在构思和词句方面都不是出于一个人之笔。现在,据考证第三节是1904-1908年间,美国卫理公会会督安德森请他的朋友——卫理公会主日学协会总干事夏法兰所添上的一节祷词。
这首诗的曲谱调名为《摇篮曲 (CRADLE SONG)》,也不是路德所谱,而是后人的作品,在英国十分流行。有人认为它是柯克帕特里克(事略参阅第29首)所写,也可能是他根据传统民歌改写而成。和声是英国近代作曲家威廉斯(事略参阅第8首)所配,简洁的节奏宛如轻轻摇着婴儿的摇篮声。
译者杨荫浏事略参阅第13首。
第79首 圣夜静歌**
Holy night,blessed night**
经文:在伯利恒之野地里有牧羊的人,夜间按着更次看守羊群。(路 2:8)
这首诗的作者朱味腴老牧师,是编入《新编》中的。创作圣诗作者中最年长的一位,1982年送交此稿时已是92岁高龄了。他已于1986年在常熟蒙召归天,享年96岁。
朱味腴生于1890年,家庭贫苦,仅受三年私塾教育,靠刻苦自学打下文化基础。1914年全家在无锡受洗,以后决志弃商传道,被按立为监理会牧师。他一生乐于服从教会的调派,先后在无锡、宜兴、苏州、上海、湖州、太仓、常熟等地宣扬福音,还曾担任太仓、常州两教区的教区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支持教会实行三自,于1953年退休时提出,为减轻教会经济负担,不受退休薪金,生活费用由子女自愿负担。卫理公会华东年议会执行委员会为此作出决议,将他应得的退休金按月提出储存,作为神学奖学金之用。
据熟悉他的信徒反映,朱味腴为人谦和、虽清贫、却高雅,常穿一件普通的长衫,着布底鞋,仪态朴素。他有极好的文学素养,讲道时常引用古文典故,有诗一般的语句,给人如饮于山涧清泉之感。他勤于写作,曾写过《味腴讲道集》一至五集,由广学会出版。他也喜欢写诗,在被按立牧师时写道:“彻悟福音若梦醒,皈依真理一身轻,春秋白日传天道,风雨黄昏读圣经。”
《新编》编辑部时史奇珪(简历参阅第9首)牧师少年时是在苏州圣约翰堂牧师朱味腴手下入教,对这位老牧师十分敬佩。1981年,他从朱牧师的妹妹朱景英同工(上海景灵堂传道)处得悉,朱牧师多年来写下一些赞美诗,虽经“文革”但还有所保存。史牧师立即去信索取,得一小本手稿,编辑部同工见了甚为兴奋,随即从中选出两首,即这首与第 137首。
据作者本人说,这首诗约写于 1921年,当时与他合作的还有一位吴敬人同工。吴敬人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在东吴大学读书时听李叔青博士的讲道而信主,毕业后在上海青年会中学任教,后任无锡东吴实业中学校长,于30年代去世。朱味腴对发表其诗歌,态度谦逊,不愿留名,但却建议这首诗发表时应把吴敬人的名字写上。“不然人在人情在,人不在人情不在,吾侪基督徒大不可也”。为了历史的真实性,编辑部决定这首诗署上他们二人之名。
这首诗原来的词句是“圣夜静,圣夜咏,明星烂,天地清。水寂山眠,万籁无声,卿云缭绕拥着伯利恒,此时诞生天婴”。每节的内容与表达的情绪都与《平安夜》相近,可以用《平安夜》的调子来唱。但作为中国牧长的诗,理当有中国自己的曲调,朱味腴是史奇珪的“牧师”,史奇珪义不容辞为它另谱了此曲。
在谱曲过程中,史奇珪努力使其曲调符合诗词的意境 (字句作了必要的调整)。从圣诞夜“水寂山眠”般的宁静起始,随着音调的上升,律动的加强,趋向高潮,落实于末一句“恩光辉耀”的欢颂。在音乐手法上,采用近年流传的我国民歌调式,委婉起伏,容易上口歌唱。
这首诗适宜在圣诞夜的崇拜中唱颂,能充分表达我们三国基督徒对天婴耶稣的无限崇敬。它 已被译为英文,并被亚洲基督教协会出版的 《竹声诗集》及美国长老会1991年出版的赞美诗集等所采用。《东风之歌诗集》还为它配上器乐伴奏。
往期赞美诗内容回顾